摘要: 本文系統地回顧了可循證的關于純中藥制劑骨疏康(GSK)治療
骨質疏松癥的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相關文獻。分析結果顯示:1、GSK在藥理學方面具有特殊性,即含有了多種西藥的聯合效價,其作用機制包括:調節機體平衡,提高體內鈣磷水平;促進成骨細胞活性,利于骨質修復,加快
骨折和骨缺損愈合;提高性激素水平,促進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升高骨密度,增加骨強度,等等。2、在1085例臨床報告中(病例偏重于絕經期后1型女性病人),GSK對絕經期后婦女和1型病人的療效可靠性高于其他類型(包括男性、合并壓縮骨折,高齡等);通過骨密度測定,GSK可以明顯增加骨密度(BMD),即提高骨量,但對于改善骨的體積密度(BVD),即改善骨質的效應尚不能明確肯定;GSK臨床療效
和安全性穩定可靠,所有文獻均有較滿意的正向結論,可大致歸結為:3個月療程,75%的顯效率。
Abstract:As our systematic review on literatures from preclinical studies to clinical trials in osteoporosis by Gushukang (GSK), a pure Tradition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ts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can be outlined currently as follow: 1.balancing the organism and enhancing the calcium level and the phosphorus level in vivo. 2.promote the activity of osteoblasts, help improve the bone repair. 3. Enhance sex hormone level, help the bone shape and restrain bone absorb. 4. Strength compressive. that is , as a specific role GSK have more symphysial valences to compared with Western drugs. But,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trials (1085 cases)showed : GSK have more effect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nd osteoporosis type 1 and than others ; The effects of GSK can increase the average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females and in males strikingly ,however, its should be more confirmed by the average bone volum density( BVD);the effects and the safe of GSK are very stable, and all of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trials is satisfactory with significant effects(average 75%)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for about 3 months.
隨著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骨質疏松癥目前已上升為全球最常見疾病的第六位,估計全世界約有2億人患病,其中近一半發生在亞太地區,調查表明70-79歲的中國婦女患椎體骨折的比率高達29%[1]。
骨疏康顆粒(GSK)作為我國第一個獲準治療骨質疏松癥的純中藥制劑[國藥準字Z200003255],開啟了中藥防治骨質疏松癥的新紀元。本文試從藥理學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等方面對現有文獻所取得的進展加以回顧分析,以便于更好地應用現代醫藥學的循證方法大力開展標準化的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的工作。
藥理學基礎研究現狀
西藥是有明確的藥物作用機理,并經過多年臨床研究與實踐開發出的以增加和維持骨量或骨密度(BMD),符合所制定的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標準的藥物。其主要包括:鈣劑、維生素D、抗骨吸收類(如雌激素類、雌激素受體選擇調節劑、降鈣素、雙磷酸鹽類等)以及促進骨形成類(如氟化物)等等。防治骨質疏松癥中藥研究(包括復方或有效部位制劑的研究)基本上采用了以西藥效價對照或通過重現西藥作用靶器官效應作為評估手段。文獻報道GSK的藥理作用主要包括:1、調節機體平衡,提高體內鈣磷水平[2];2、促進成骨細胞活性,有利于骨質修復,加快骨折愈合和骨缺損快速生長[3];3、提高性激素水平,促進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4];4、升高骨密度,增加骨質強度[5];等等。由此可見GSK可能具備多種西藥的聯合效價。
從GSK中醫藥學組方基礎來看,配伍過程中遵循了傳統中醫“腎主骨”理論,并以“虛瘀并見”為特定病機[6],也就是說以“補腎結合活血化淤”作為其中醫藥學防治骨質疏松癥的原理,從而強調復方中各藥物微量成分的藥效及相互協同作用過程并提示根據這一原理組成的藥物可能在防治骨質疏松癥中同時具備多種西藥的聯合效價(不同于西藥的特殊性)。然而存在的問題是當前尚不能確定GSK的具體化學結構式,制劑工藝也難以純化,因此在各類藥理實驗中很難確定復方藥物效價與單味藥物效價之間的關系。恰恰在GSK復方中具有上述西醫學藥理特點的同時,大量文獻表明:GSK所含成分中如淫羊霍、補骨脂、黃芪等單味藥物同時都可能是獨立的有效活性部位,且都具有明顯的促進成骨細胞活性作用[7] [8] [9]。因此,本文提示:一方面GSK組方的合理性尚有待進一步加深研究;另一方面如果將GSK復方制劑看作特定的單一藥物(暫不能確定GSK的具體化學結構式)且已經證明其可能具備多種西藥的聯合效價(中藥的特殊性),那么在其他復方中藥研究中視其為一個所謂特定的“金標準”加以衡量,似乎較單純的西藥對照更具說服力。這一點也正是今后中醫藥防治骨質疏松癥的質控工作所必須卻又尚屬空白的。
臨床研究現狀
綜合回顧文獻中可循證報告總病例數共1085例[10-17],現就性別和年齡、骨BMD測定部位及方法、顯效率、療程以及合并骨折情況等相關因素對本組病例加以分析:
A、性別與年齡特點:男性374例(34%),女性711例(66%);50-70 歲854例(79%),70歲以上231例(21%);女性偏于70歲以下,男性偏于70歲以上。各原始文獻中并未提及原發性骨質疏松的分型。從年齡和性別與分型的相關性來看,本文提示:1、GSK對男性和女性患者均有效,且對于女性患者更為可靠;2、GSK對原發性1型(絕經后)和2型(老年性)骨質疏松病人均有效,且對1型病人更為可靠。
B、骨BMD測定部位及方法:橈骨+單光子:704例(65%);腰椎+DXA:321例(30%);跟骨+超聲:60例(5%)。從部位來看,本文提示:GSK對提高1型病人易發骨折部位如橈骨和腰椎的BMD有效,但對2型病人易發骨折部位如股骨近端的BMD影響難以確定,且對測量區域之外骨BMD的相關性難以確定。從測量方法來看,由于缺少QCT或pQCT的應用,本文提示:GSK對增加骨的量有效,但對骨體積密度(BVM)的影響尚不能肯定,即對骨的質如骨超微結構特別是連接性骨小梁數量和力學構成影響還有待研究。
C、顯效率:804例(74%)單用GSK治療,顯效率70%;281例(36%)應用GSK+鈣劑治療,顯效率90%。復合鈣劑后顯效率高于單獨應用。本文提示:1、GSK臨床療效顯著,可能與其同時具備多種類激素樣調節機制有關;2、GSK與鈣劑的協同增效作用,可能與其組方中缺少礦物性藥物成分特別是含鈣磷藥物,因而達不到應有的補鈣劑量和骨鹽沉積峰值有關。
D、療程:84例(8%)療程2月;764例(70%)療程3月;237例(22%)療程6月。尚缺少療程1年以上的長期觀察報告。本文提示:GSK在2-6月療程內均有效,且3月療程較為經濟可靠,但長期應用的效能和各種風險性暫不能肯定。
E、合并骨折情況:未發生骨折病人837例(77%);合并骨折病人共計248例(23%),包括:男36例(3%),女212例(20%),橈骨遠端骨折114例(10.5%),腰椎骨折114例(10.5%),髖部骨折20例(2%)。未發生骨折病例數顯著高于合并骨折病例數,女性病例數顯著多于男性病例數,1型骨折好發部位病例數顯著高于2型骨折好發部位病例數。本文提示:1、GSK對骨質疏松性骨折治療有效,特別適合女性原發1型骨質疏松癥;2、GSK對輕度骨質疏松癥(未合并骨折)療效較重度骨質疏松癥(合并骨折)更為可靠;3、GSK對男性和2型骨折病例現有病例較少,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Lan E, Chan H, Woo J, et al. Normal ranges for vertebral height ratios and prevalence of vertebral fracture in Hong Kong Chinese, a comparison with American Caucasians.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1996; 11:1364-1368
2、李東安,賈冬,李紹華,等。骨疏康沖劑的藥理學試驗研究。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1996,2(3):55-58
3、唐海濤,唐梅,羅先正,等。骨疏康對成骨細胞刺激作用的研究。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00;6(2):60-63
4、崔少千,李書琴,剛丕寰,等。補腎方藥骨疏康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機理研究。中國醫科大學學報 2001,30(5):351-354
5、周永勝,周書敏,薛延,等。“骨疏康”對去勢大鼠下頜骨骨量變化的影響。口腔醫學 2000,20(2):57-58
6、李順成。正虛挾瘀是衰老的主要機制。中國醫藥學報 1992;7(6):5
7、李青南,廖進民,吳鐵,等。淫羊藿提取液防治激素所致大鼠骨質疏松的試驗研究。中國藥學雜志 1996,31(8):467-470
8、馬克呂,等。骨碎補對大白鼠骨質疏松模型的影響。中醫正骨 1992,4(4):3-5
9、謝華,吳鐵,黃連芳,等。黃芪提取液對大鼠的美國醇性骨質疏松的防治作用。中華藥學 1997;29(1):25-27
10、蔣淑媛,尚亞平,吳林生,等。骨疏康顆粒治療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觀察(附300例分析)。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1995;1(2):167-169
11、李書琴,裴著國,劉英敏,等。骨疏康沖劑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觀察。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1;21(4):265-268
12、翁鵬飛,陳鳳玉,唐國榮。骨疏康防治原發性骨質疏松癥275例臨床療效。海峽醫藥 1998;10(3):46-47
13、劉志偉,剛丕寰,尤田,等。骨疏康治療原發性骨質疏松癥133例遠期療效觀察。中醫藥學刊 2002;19(5):475-476
14、薄亞麗,吳春生,王秀霞。骨疏康治療骨質疏松性脊椎壓縮性骨折64例臨床觀察。中國骨
腫瘤骨病 2003;2(5):226-227
15、賀良,尹大慶,張權,等。骨質疏松性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中國骨質疏松雜志 2002;8(3):226-227
16、趙翼偉。骨疏康治療骨質疏松性骨折60例臨床觀察。中國現代臨床醫學雜志 2003;2(5):19-21
17、Lu Z, Wang Y. Clinical study o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primary osteoporosis with GSK. 2003 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conference 2003; 103